熱門文章
還在吃苦當吃補?鼓勵小孩過度努力,小心培養出瞎忙大人
發表時間:2023-01-13 點閱:3271Photo by JESHOOTS.COM on Unsplash
當我們不自覺地老是用負面態度去評判正面的工作經驗,而且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應,就會嚴重地限制我們追求快樂的潛能。要活得快樂,不但需要體驗正面情緒,也應該用正面態度對待工作經驗。
我們可以也應該對工作產生正面感受,教育學家帕莫(ParkerPalmer)在《教育的勇氣》(The Courage to Teach) 這本書裡寫道:「社會有時會將工作與痛苦劃上等號,這時如果提出面對工作最好的態度就是保持愉快心情的論調,等於在顛覆社會觀念,但這論點卻是事實。」如果我們把「努力工作」和「痛苦煎熬」視為同義詞,就是在為大家製造心理障礙,讓許多人在學校和職場都過得不快樂。
為了幫助大家在學校或職場享受更多樂趣,我們可以改變觀念,屏棄對工作的偏見。行為科學家赫伯(Donald Hebb)在一九三○年主持的一項研究,有助於我們了解大家可以如何改變工作觀念。在進行這項研究時,赫伯告訴六百名六到十五歲的學生,他們不需要做任何功課。如果上課時不守規矩,處罰方式就是去教室外頭玩耍;如果循規蹈矩,獎勵方式則是寫更多作業。
赫伯在研究報告中指出:「這種規定實施了一、兩天之後,所有學生都發現他們還是比較喜歡有功課,而且意外地比從前學會更多數學運算法。」如果我們願意改變態度,把工作和學習看成「權利」而非「義務」,並且將同樣觀念灌輸給子女,他們一定會快樂許多,學得更多,成就也更高。
當我們用僵化的態度看待快樂這件事,認為非得經過辛苦奮鬥才有可能得到快樂,就會忽略生活裡的光明面。在學校或職場裡,我們看不見也找不到快樂的機會;在學校或職場外,我們虛度光陰,不肯努力,不要挑戰,也活得沒什麼意義,只覺得自己與快樂無緣。
教育最大的責任,是幫助學生在身心方面都達到富足的狀態。要做到這點,學校必須重視教學技巧以外的東西,除了教學生作文、閱讀、加減乘除,我提議還要寓教於樂,為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、成長和生活環境。我們大都受過多年的教育,對人生的期許和某些生活習慣也是在求學時期建立的。
如果老師鼓勵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,專心從事充滿趣味的活動,學生將來比較可能維持同樣的習慣。反之,如果學生只懂得盲目競爭,匆匆忙忙由這個年級進入下個年級,當他們畢業多年以後,很有可能依然故我。
許多教育者不但沒有幫助學生尋找有意義、有挑戰的目標與活動,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快樂,反而比較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。米哈里寫道:
家長或學校都不擅長教育下一代從正當的活動裡尋找樂趣,成人往往因為執迷於某些愚昧的教育方式而矇騙了自我,成為這場騙局的共犯。他們只會把重要的工作搞得辛苦乏味,把瑣碎的工作變得輕鬆有趣。學校通常不會告訴學生,科學或數學可以變得多麼趣味盎然,只是按表操課地講授文學或歷史,不教學生去探險。
學習熱忱是與生俱來的,年紀小的孩子總有一籮筐的問題,渴望更了解外面的世界。當教育者支持孩子們追求他們重視的東西,幫助孩子們獲得忘我經驗,就是在鼓勵這份天生的學習熱忱,把教育變成一場引人入勝、令人回味的探險,學生也會把追求快樂當成終生目標。